- 高性能壓電纖維傳感器實現滑坡實時監(jiān)測
- 來源:大邱慶北科學技術研究院(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) 發(fā)表于 2025/5/26
雙拉舍爾結構隨間隔紗長度變化的變形與恢復實時觀測:(a) 2 毫米,(b) 5 毫米,(c) 15 毫米。羅馬數字對應圖 8 中壓電能量產生的階段。圖片來源:《先進功能材料》(2025)。DOI: 10.1002/adfm.202504271
大邱慶北科學技術研究院(DGIST)能源與環(huán)境技術系的林相圭(Lim Sang-kyu)博士團隊開發(fā)出一種智能纖維傳感器,可實時監(jiān)測滑坡等自然災害。這種新型纖維基于壓電技術(將壓力轉化為電能),其三維(3D)結構顯著提升了性能,助力實現無需外部電源的自供電傳感器系統(tǒng)。
該研究成果發(fā)表于《先進功能材料》(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)期刊。
壓電纖維的技術突破
壓電纖維在受壓或彎曲時會產生電能,常用于可穿戴設備、智能纖維傳感器和能量收集裝置。然而,傳統(tǒng)纖維結構中存在多層空氣層,其對性能的影響尚不明確,導致能量輸出受限。
研究團隊開發(fā)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 —— 鈦酸錫納米棒(SnTiO₃ NR),并將其與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(PVDF)復合制成壓電纖維。這種纖維的橫截面呈八瓣花瓣狀,通過特殊編織技術形成兩層重疊的 3D 雙拉舍爾結構(double-Raschel structure)。結構內的纖維間空氣層可吸收沖擊、傳遞壓力并放大信號。
間隔紗長度為 5 毫米、嵌入 5% SnTiO₃納米棒的八瓣截面 PVDF 纖維構成的雙拉舍爾結構織物中,間隔紗的實時變形與恢復過程。圖片來源:《先進功能材料》(2025)。DOI: 10.1002/adfm.202504271
關鍵性能數據
實驗表明,當在 5 cm×5 cm 區(qū)域施加 1 N/m² 壓力時,該纖維傳感器可產生高達 92.8 V 的電壓和 4.13 mA 的電流 —— 無需外部電源即可點亮 22 顆 LED 燈,也足以驅動日常傳感器系統(tǒng)或小型電子設備。這一性能通過結構優(yōu)化實現,其能量輸出是傳統(tǒng)平面結構的兩倍以上,展現了高性能智能纖維的潛力。
自供電實時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
研究團隊還利用該纖維構建了基于藍牙的自供電實時滑坡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。該系統(tǒng)可檢測外力并無線傳輸數據,適用于多種場景:從監(jiān)測暴雨引發(fā)的滑坡等災害征兆,到追蹤健康和運動數據。
林相圭博士表示:“我們明確了可提升壓電纖維性能的結構與非結構因素。這項研究將推動智能傳感技術的發(fā)展,助力對暴雨滑坡等各類災害進行預警響應。”
更多信息
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于《先進功能材料》,標題為《基于 SnTiO₃納米棒嵌入八瓣截面 PVDF 纖維的雙拉舍爾結構織物用于先進災害預警系統(tǒng)》(Double Raschel‐Structured Fabric Based on SnTiO3 Nanorod‐Embedded 8‐Petal Cross‐Section PVDF Fibers for an Advanced Disaster Warning System),DOI: 10.1002/adfm.202504271。
期刊信息: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
來源:大邱慶北科學技術研究院
術語注釋
壓電技術(Piezoelectric Technology):通過材料形變產生電荷的效應,常用于能量轉換和傳感領域。
雙拉舍爾結構(Double-Raschel Structure):一種三維編織技術,通過兩層重疊結構形成立體織物,具備獨特的力學性能。
自供電系統(tǒng)(Self-Powered System):無需外部電源,通過環(huán)境能量(如壓力、振動)實現供電的技術方案。
-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,謝謝!